陶瓷膜中试设备工作原理

2025-11-18 浏览次数:286

陶瓷膜以氧化铝(Al₂O₃)、氧化锆(ZrO₂)或钛酸盐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结形成多孔不对称结构。
1. 孔径梯度分布:支撑层孔径为微米级(1-10μm),过渡层为亚微米级(0.1-1μm),分离层可达纳米级(50-100nm),这种结构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实现高分离精度。
2. 化学稳定性:可耐受pH值1-14的端环境,耐受温度高达400℃,远膜材料。
3. 表面特性:通过修饰技术(如硅烷化)可调控表面电荷性质,适应不同物料的分离需求,例如荷正电膜用于重金属吸附。
202503031347007310434.jpg
陶瓷膜中试设备系统包含以下模块:
1. 进料系统:配备变频离心泵与流量计,实现0-10m³/h可调流量,压力传感器监测范围0-2.5MPa。
2. 膜组件阵列:采用19通道或37通道蜂窝式结构,单支膜面积0.5-2㎡,可并联组合形成1-10㎡的测试面积。
3. 错流过滤设计:通过循环泵维持3-5m/s的切向流速,有效减轻浓差化现象。
4. 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PLC与SA系统,实时记录跨膜压差(TMP)、温度、电导率等20余项参数。

陶瓷膜的分离过程涉及多重物理化学效应:
1. 筛分效应:孔径截留是主要机制,如处理含油废水时,100nm膜可截留以上乳化油滴。
2. 静电相互作用:对于带电物质(如蛋白质),膜表面Zeta电位影响截留率。
3. 动态污染层形成:运行初期会在膜面形成次级过滤层,该层实际决定终分离精度。
20231205094113741694.jpg
根据陶瓷膜中试的工程经验,需调控以下参数:
1. 跨膜压差(TMP):值通常为0.3-0.8MPa。压力过低导致通量不足,过高则加速污染。
2. 温度控制:每升高10℃,通量提高8-12%,但过80℃可能引起物料变性。需配备板式换热器控温。
3. 清洗周期:采用"三步清洗法":先碱洗(1%NaOH,50℃)去除物,再酸洗(0.5%HNO₃)溶解无机垢,后用氧化剂(200ppm lO)。

‍中试阶段需特别关注以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1. 长期稳定性测试:连续运行200-500小时,记录通量衰减曲线。
2. 物料适应性验证:针对不同粘度(1-500cP)、固含量(0.1-20%)的物料进行测试。
3. 经济性评估:计算吨水能耗、膜换周期等指标。
202312050941133229994.jpg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中试验证,陶瓷膜技术可有效规避工业化风险。当前技术正朝着高通量(如梯度孔道设计)、抗污染(生荷叶结构表面)和智能化(嵌入IoT传感器)方向发展,这些成果已在部分中试设备中得到应用验证。


jsqkspw.b2b168.com/m/
联系我们

在线客服: 55598240

联系人:万亮

联系电话:189129257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