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工艺
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是实验室运行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频繁,化学实验室产生的污水成分复杂,含有重金属、溶剂、酸碱物质等有害成分,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设计、、经济的污水处理工艺至关重要。
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水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 成分复杂: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离子(如铅、、铬等)、溶剂(如、、苯等)、酸碱物质(如、盐酸、氢氧化钠等)以及各类实验残留试剂。
2. 浓度波动大:由于实验项目不同,污水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差异较大,可能短时间内出现高浓度废水。
3. 排放不连续:实验室污水通常非连续排放,且流量较小,但瞬时负荷可能较高。
4. 毒性强:部分物和重金属具有生物累积性,长期排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影响。
针对实验室污水的特点,常见的处理工艺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其组合工艺。
1. 物理处理法
物理法主要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方式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性污染物。
沉淀法:适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通过调节pH使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再通过沉淀池分离。
过滤法:采用砂滤、活性炭过滤等去除细小颗粒和部分物。
膜分离技术:如反渗透(RO)、滤(UF)等,可去除溶解性污染物,但成本较高。
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污染物性质,使其易于去除或降低毒性。
中和法:利用酸碱中和调节污水pH至中性,防止腐蚀管道或影响后续处理。
氧化还原法:如采用臭氧、等氧化剂降解污染物,或利用还原剂(如亚铁)处理含铬废水。
混凝沉淀法: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使胶体颗粒絮凝沉淀,适用于去除胶体态污染物。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降解物,适用于可生化性较好的污水,但实验室污水通常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物质,因此需谨慎选择。
活性污泥法:适用于低浓度废水,但需严格控制进水水质。
生物膜法:如生物接触氧化法,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适合间歇性排放的实验室污水。
高校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的关键技术:
1. 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室污水水质波动大,需配备pH在线监测、自动加药系统等,确保处理过程稳定。
2. 模块化设计:实验室空间有限,设备应紧凑、模块化,便于安装和维护。
3. 防护措施:处理含挥发性物或腐蚀性物质的污水时,设备需具备防爆、耐腐蚀性能。
4. 污泥处理:沉淀或混凝产生的污泥可能含有重金属,需进行危废鉴定并委托机构处置。
高校化学实验室采用“中和+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含重金属和物的污水,具体流程如下:
1. 调节pH:通过自动加酸/碱系统将污水pH调至8-9,使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2. 混凝沉淀:投加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加速絮凝沉淀,去除悬浮物和部分物。
3. 活性炭吸附:剩余溶解性物经活性炭吸附后,出水COD(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含量均达到排放标准。
jsqkspw.b2b168.com/m/
55598240